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打好中醫3步基本功

中醫的生存和發展重在療效,中醫市場的爭取也在於療效。有人認為目前中醫市場疲軟,我不認同。中醫市場疲軟不是中醫的學術問題,而是中醫從業人員的個體素質問題。諸如一位名中醫可救活一所鄉鎮衛生院的例子不在少數。然而,要提高中醫素質,中醫從業人員必須有過硬的基本功。要打好基本功應具備以下三個步驟:

  背誦功:熟背湯頭、脈訣、藥性賦、針灸歌賦

  中醫的臨床工作分為識病、辨病、立法、處方、用藥五大環節,最終必須落實在方藥上。如果沒有精確的處方,絕對不會有好的療效。故中醫歷來視湯頭、脈訣、藥性賦為啟蒙“三件寶”。“湯頭”即“方歌”。中醫素以清代汪昂的《湯頭歌訣》為藍本,並以《醫方集解》輔行。要求“湯頭”必須熟背至信手拈來的地步,臨床方可應用自如。“脈訣”是指脈學方面的歌訣。現以李時珍《瀕湖脈學》流行最廣,然李中梓《診家正眼》似乎更切實用,故雲脈必“二李”。當然有精力多讀幾部更好。諸如:《四診抉微》、《脈訣匯辨》、《脈理求真》等。《藥性賦》是民間流 傳多年且影響極大的入門讀物,淺顯易懂,朗朗上口,確實對初學用藥可具初步輪廓。儘管有些內容已不合時代的要求,但仍為廣大中醫所喜愛。除上述“三件寶” 外,不可忽略的就是“針灸歌賦”。眾所周知,針灸是國粹,是中醫走向世界的“利器”。要想學好針灸,熟誦歌賦是必備的基本功。諸如:十四經循行、主病、穴位分寸歌、標幽賦、金針賦、通會指要賦、流注指微賦、勝玉歌、玉龍歌以及十二經子母補瀉、流注八法等方面的歌訣均應熟背如流。俗話說:“曲不離口,拳不離手”。以上第一步功夫,屬中醫的“背誦功”。

  基礎功:學好古文、醫史及文獻

  背誦功之後的第二步功,就是加強古文和醫史的學習。 古人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華民族經過漫長的歷史,給後人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中醫文化,不愧是偉大的寶庫,等待後人去努力發掘。而這些文獻均是 用古文寫成。若不在古文上下工夫,勢必很難理解。如文字的構成、辭彙的衍變、語法的差異及古代文學常識、古天文學知識等等均需有一定的瞭解,否則學習醫古 文非常困難。
  文言文學得好,猶如與古人相與對坐應答,能進行跨時代的交流,也乃人生一大快事,而且學好古文是打開中醫藥寶庫大門的鑰匙。故第二步功夫首先必須“學好古文”。
  任何事情,任何學問都有一個發展過程。所以不管學什麼都必須瞭解本門的發展史。搞政治要學政史,搞文學要學文學史。當然中醫也不例外,也應學好醫學史。只有學好醫學史,才能瞭解各朝各代的名醫、名著及其學術觀點,也就是說要瞭解這些名醫名著是在何等歷史背景和客觀條件下形成的。同時也應瞭解前世名醫的奇聞逸事。譬如:朱丹溪三十歲學醫,三十五歲就能臨證而成大家。葉天士十四歲學醫,先後師從十七人等。這對一個中醫的學習和成長均有一定的啟發。然而今人視學史為多餘,似乎與臨證無關,實屬大謬。
  學古文具備了讀古書的能力,學醫史明確了讀古書的取捨,在選書讀書過程中,自然不會陷入歧途。同時還要博覽歷代醫家的醫論、醫著、醫案,對歷代醫家的成果有一個框架性得瞭解,對學術理論的構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故第二步功夫為“基礎功”。

  構架功:精讀古典醫籍

  要想學好中醫,則必須精讀一些古典醫籍,如《內經》、《難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溫熱經緯》、《神農本草經》、《醫學心悟》等。
  《內經》、《難經》是中醫基礎的奠基。陰陽五行、髒象經絡、診法治則、五運六氣均需從《內經》、《難經》二經中探求。然《內經》中《靈樞》、《素問》各八十一篇,《難經》八十一難,共二百四十餘篇,要想快速通讀,談何容易?故初學者可選用明代李中梓的《內經知要》或近賢秦伯未的《內經知要淺解》為讀本,部分章句必須熟背。
  《傷寒論》是六經辨證的典範;《金匱要略》辨臟腑經絡,是辨治雜病的基礎。《溫病條辨》系統論述三焦辨證,與《傷寒論》相對而言,使“萬病診法實不出此一縱一橫之外”。(《溫病條辨•凡例》)。《溫熱經緯》以《內經》、仲景為經,以葉、薛、陳、余諸家為緯。其中“葉香岩外感溫熱篇”主要論述衛氣營血辨證系統,也應熟背。《神農本草經》是方藥學之祖,自然也是必讀之書。清代陳修 園《神農本草經讀》可視為初學者較好的讀本。《醫學心悟》一般視為入門的啟蒙書,它是系統論述“八綱八法”之作,且書中載有很多療效高、實用性廣的方劑,如啟膈散、開噤散、半夏白術天麻湯之類,皆臨床慣用之方。這些醫籍的精讀,可使中醫理論的框架構架起來。故第三步功夫為“構架功”。
  如上所述,背誦功、基礎功、構架功為“真中醫”必須具備的三步功夫。在這三步功的基礎上,進而博覽群書,淹通眾家之長,並廣泛吸取今人經驗,積極引進現代科學技術。古人雲:“熟讀王叔和,不如臨證多”。早臨床、多臨床,從而培養和造就新一代的鐵杆“真中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