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8日 星期四

中醫對體虛感冒的治療

素體虛弱之人易患感冒,且感冒反復難愈。中醫體質學說的優勢,使其對體虛感冒的治療更得心應手。中醫將體虛感冒分氣虛、陽虛、血虛、陰虛四型。

一、氣虛感冒
症見平素易感冒。患者惡寒,發熱,或壯熱,或自覺發熱但體溫不高,無汗或自汗,體倦乏力,氣短懶言,或有頭痛頭暈,兩眼憋脹,或咳嗽, 咯痰無力。舌淡或邊有齒痕,苔薄,脈浮無力。治以益氣解表,扶正敗毒。方選參蘇飲、人參敗毒散化裁。基本方:黨參15克,蘇葉10克,柴胡10克,陳皮 10克,茯苓15克,半夏10克,枳殼10克,桔梗10克,葛根10克,山豆根10克,生甘草6克。惡寒甚,加羌活;咳嗽,重用半夏,加前胡;頭痛加白 芷、川芎;咽幹痛加夏枯草、山豆根;自汗加黃芪、浮小麥。平時可服玉屏風散。

二、陽虛感冒
症見平素自汗怕冷,易感冒(天寒尤甚)。患者惡風寒,不發熱或低熱,頭身疼痛,甚則骨節酸楚,或頭暈目脹,無汗或自汗,面色咣白,噴嚏流涕,咳嗽痰稀而白。舌淡胖,苔薄,脈沉細弱。治宜扶陽解表,散寒疏邪。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合玉屏風散化裁。基本方:麻黃10克,制附子12克,細辛5克,黃芪20克,白術10克,防風10克,川芎10克,桔梗10克,葛根10克,羌活10克,甘草3克。頭身困疼加葛根、獨活;咳嗽痰多加杏仁、白芥子;惡寒甚重用附子,酌加肉桂。

三、血虛感冒
多見於素體血虛和產後、失血之人。症見身熱,微惡風寒,面色無澤,頭暈痛,無汗或汗少,唇甲色淡,心悸多夢,氣怯聲微,或有咳嗽,或口渴咽幹。舌淡苔少, 脈細弱。女性患者平素月經量少,色淡。治宜養血解表,疏風散寒,用蔥白七味飲、荊防四物湯化裁。基本方:荊芥10克,防風10克,當歸15克,熟地10 克,川芎12克,白芍15克,葛根12克,豆豉10克,甘草6克,蔥白12克。熱重者加銀花、連翹;咳嗽加杏仁;口渴加天花粉、蘆根;心悸寐差加酸棗仁; 血虛甚者加太子參;納呆加麥芽、神曲。

四、陰虛感冒
多見於素體陰虛,或病後失養,或縱欲傷陰之人。症見身熱微惡風寒,頭痛頭暈或頭昏沉,汗少心煩,咳嗽,痰稠難咯,或痰中帶血,咽幹口渴,大便或幹,或有手 足心熱,盜汗,舌光紅或苔少,脈細或細數。治宜滋陰解表,疏風宣肺,用加減葳蕤湯化裁。基本方:玉竹15克,桔梗10克,白薇10克,薄荷10克,豆豉 10克,麥冬10克,玄參12克,蔥白12克,大棗10克。心煩加竹葉、蓮子芯;口渴甚加天花粉;咽幹咳嗽,咯痰不爽者加射幹、牛蒡子;痰中帶血加白茅 根、生蒲黃;大便乾燥加玄參、生地;手足心熱、盜汗加丹皮。
需說明的是:1.以上方劑均為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2.臨床上, 以上各型可合併出現,如氣虛陽虛並見,血虛陰虛同現,氣虛血虛兼雜,甚或三者並見等,應詳識細辨。3.每型症狀不必悉具,治療要注意各型特點,如氣虛之體 倦乏力、氣短懶言,陽虛之惡風寒甚、頭身痛楚,血虛之面色無澤、唇甲色淡、心悸,陰虛之汗少心煩、咽幹口渴等,隨證遣藥。(尚學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